土葬“吃地” 嚴重,環保殯葬亟需推廣
清明離不開綠色。祭掃、踏青,本身就蘊涵人與自然相和諧的美好意愿。自清明成為法定假日以來,綠色殯葬也格外惹人關注。
據民政部門透露,我國每年最少修建2000萬座墓,至少占用10萬畝地;這些墓地年均消耗建材1100萬立方米,天然石材占50%以上。在建設生態文明、倡導節約型社會的今天,改變傳統殯葬方式已刻不容緩。
土葬“吃地” 觸目驚心
據長沙市殯葬事業管理處統計,2007年,長沙市死亡人口為38490人,實際火化21080具,土葬17410具。按照土葬一具至少占地10平方米計算,長沙市去年僅土葬消耗的土地就有17.41萬平方米,相當于24個足球場的面積。
與湖南相鄰的湖北省,人均耕地面積目前僅0.85畝,已經逼近聯合國糧農組織確定的0.795畝的警戒線,在平原地區,擴大墓葬用地的空間已經很小。按照每年約2萬人需入墓安葬計算,10到15年后,武漢將沒有公墓可以安葬。
土葬大量“吃地”,讓人不得不關注這樣一個問題:如果再不改變殯葬方式,10年后,會不會陷入“無地可葬”的尷尬境地?
壁葬方式急需完善
壁葬,就是以墻代墓,在一堵墻上設立一層一層的小格子,將骨灰盒(壇)封存于墻格中,然后用花崗巖封面,上面刻上碑文。一堵墻下來,能容納上千個骨灰盒,非常節約土地資源。壁葬是除海葬、江葬之外,最節地的一種殯葬方式,對于死者家屬來說,也是最經濟節約的方式。
盡管有節地的優點,但從全國范圍來看,這種環保的殯葬方式,在各大城市不同程度遭到冷遇。以廣西南寧青龍崗長安墓園為例,自2000年推出壁葬以來,2000多個壁葬穴位至今只售出50來個。此外,所有壁葬公墓還面臨一個共同問題:不少人只是把壁葬作為臨時選擇,一旦經濟情況好轉,就會把親人遷入墓地。
“‘入土為安’的心理與中國傳統喪葬習俗中的大肆操辦和迷信活動不同,應該充分尊重?!睆V西大學新聞傳播學院副院長李慶林博士認為,墓園迫切需要解決的是,如何根據逝者家屬的合理習俗、建議和需要,不斷改進現有壁葬方式?!氨谠岽蟮姆较驔]有問題,但細節需要完善,比如,針對‘入土為安’的思想,可否將壁格建在有一定傾斜度的山坡上,這樣會有更多的人接受壁葬方式?!?br /> 廣西社科院壯學研究中心研究員、廣西民俗學會副會長潘其旭認為,壁葬遭到冷落,與所葬對象主體不明確以及宗親意識的排他性有關?!氨谠岬囊欢聣涂稍嵯律锨€逝者的骨灰盒,類似立柜式集體墓群,這可能會導致掃墓獻祭時的對象主體不明確,讓人們難以接受。”
綠色殯葬如何突圍
近年來興起的綠色殯葬漸受歡迎。武漢龍泉山孝恩園陵園的樹葬區已長眠了1350余位逝者,其成功“秘訣”,就是瞄準教授、儒商等“高智”客戶群,找準生態葬與精神寄托的契合點。香港某網絡公司的湖北籍總經理慕名來到孝恩園,一口氣買下9棵桂花樹葬墓,把祖墳及親人墓都遷到這里,還把自己的墓葬地也選在這里,他認為殯葬實際是種精神消費,樹葬正好體現了“福蔭后世”的愿望。
但從墓園殯葬方式的整體構成情況來看,綠色殯葬所占比重并不樂觀。在武漢,除傳統墓地葬之外的其他殯葬方式,加在一起所占比例還不到1%。
專家分析,這是因為目前的綠色殯葬方式還多少帶有些為逝者親屬所避諱的短處。以樹葬、花葬為例,首先是法律沒有明確樹的歸屬。很多人把樹作為親人生命的延續,一旦樹木死亡,很容易產生糾紛。二是樹的維護成本較高,比普通墓葬少不了多少。三是樹之間需保持一定間距,如果一人一樹,占地面積也不小,可幾人合葬一樹,親人又難接受。比如花壇葬,很多人同埋一個花壇,盡管節地又廉價,可連特困戶都不愿意。
推廣綠色環保殯葬要充分考慮人們的接受方式。在壯族的傳說中,人由花而生,每個人都是花婆神花園里的一朵花,由花婆神賜花而生,死后又回到花婆的園中?;ㄔ釤o形中滿足了壯族人民的民族文化心理,因而這種方式在南寧受到歡迎并不奇怪。
推行綠色殯葬還需要經濟杠桿調節。湖北省民政廳福事處負責人王若毅分析:“在香港和國外,都是采用墓地定高價、生態葬廉價甚至免費的調控手段,這也是我們未來的發展趨勢?!?br /> 還有專家建議,對生態殯葬,國家應從法規、政策層面形成鼓勵機制:比如,正在修訂的《殯葬管理條例》可明確規定,新批建的公墓應全部為綠色公墓,從法律上限制傳統公墓的發展。還有,對群眾選擇生態殯葬方式的應減免部分費用,與傳統墓葬方式形成價格優勢。
本文來源:http://g.ew1688.cn/news/news48.html
- 上一篇« 五大引人關注的殯葬業新趨勢
- 下一篇鋁合金骨灰存放架的優點 »